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应用技术研究院 > 公司新闻

大气科学学院2项科技成果获评中国气象局2024年度气象科技成果评价“良好”等级

发布时间:2024-10-21   新闻来源:兰州大学应用技术研究院    字体大小T|T

  10月15日,在全国气象科技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公布了2024年度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李艳教授团队的“极地-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对我国冷空气中期-延伸期预报中的影响和应用研究”科技成果和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任燕副研究员团队的“污染过程边界层作用及污染物湍流输送机理研究”研究成果均获评“良好”等级。

  “极地-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对我国冷空气中期-延伸期预报中的影响和应用研究”项目团队(完成人:李艳,李勇,姚遥,钟霖浩,马杰,刘晓波、黄威、华丽娟、李旭)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冷空气过程演变机制的变异以及大范围寒潮爆发等科学问题,在过去十年中,围绕极地-中纬度系统的动力学以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该成果以提高寒潮等高影响天气的中期-延伸期预报水平为目标,较早地揭示了北极放大效应背景下影响我国冷空气过程的关键大尺度因子演变机制及其对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研发了冷空气/寒潮中期-延伸期预报系统和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集成应用及其诊断分析系统,在国家气象中心实现成果转化和业务应用,显著支撑了寒潮天气的中期-延伸期预报水平提升。该成果量化了北极增温背景下大尺度天气系统对寒潮的影响,为显著改进寒潮预报水平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指数,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该成果首次在中央气象台中长期预报业务中实现对冷空气路径预报客观化显示,多技术、多途径、多方面提供了包括气温和降水在内的多气象要素智能网格化产品,提高了预报服务的准确率和精细化预报程度及针对性。

  霾污染严重影响能见度、天气和气候,可入肺颗粒物威胁世界几十亿人口的生存和健康。“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应对气象保障能力”,研究污染天气演变机理、进而实现重污染精准预报预警是国家对大气环境研究的重大需求。大气湍流传输扩散贯穿和影响霾污染发展变化每一个环节,稳定边界层弱/间歇性湍流是污染累积的重要原因,限制了重污染精准预报预警。“污染过程边界层作用及污染物湍流输送机理研究”项目(完成人:任燕,张宏昇,魏伟,吴斌贵,梁捷宁,张镭)聚焦污染边界层弱湍流输送观测新技术、稳定边界层新理论、大气污染过程与稳定边界层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揭示和定量刻画了污染过程边界层作用及污染物湍流输送机理:研发了细颗粒物湍流通量实时观测系统,在全国多个气象和环境监测站应用;解决了湍流间歇性定量表征难题,提出污染过程湍流隔板效应的物理概念模型;构建了基于观测事实的细颗粒物湍流扩散参数化方案,显著提升了空气污染数值预报能力。

  据悉,2024年度气象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由中国气象局组织,面向气象行业有关的行业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征集遴选,旨在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共有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0个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1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家企业推荐的109项成果参与评价,涵盖多个研究领域,事关气象事业发展核心、关键、重大科技成果,涉及区域乃至全国共性科技成果。经专家评审和综合评价,此次共有21项科技成果被评价为“优秀”等级,39项科技成果被评价为“良好”等级。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八个坚持”和“五个强大”引领和催生气象科技的新发展,按照建设科技强国的“五大任务”部署,积极应对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的机遇挑战。学院在完善气象科技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气象现代化注入动力的同时,将持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研究应用,强化基础研究,推动技术突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气象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