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应用技术研究院 > 公司新闻

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在毫米波雷达探测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4-09-23   新闻来源:兰州大学应用技术研究院    字体大小T|T
  近日,遥感与地球科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刊登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院士研究团队题为“An Accurate Retrieval of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for Single-Wavelength Cloud Radar”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突破以往基于毫米波云雷达后向散射信号探测云特征的思路,考虑电磁波在云中传输主要受云水质量吸收衰减这一特性,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云雷达探测反演云滴有效半径新方法,解决了现有诸多算法产品误差大的问题,有望为地-天基不同平台雷达一体化观测反演提供先进可靠算法。
  地球系统降水和辐射能量收支与云密切相关,其中云滴有效粒子半径是反映云粒子大小的关键参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降水效率和气候辐射效应。通过遥感手段准确探测这一云微物理特性,对改进天气、气候模式模拟,提升降水预测至关重要。毫米波云雷达具有良好的云层穿透性,且对云滴粒子敏感,是当前探测云物理特性三维结构的最有效设备。然而,当前国际上毫米波雷达云物理探测反演需要雷达信号绝对校准,被动遥感观测辅助,以及飞机探测或模式模拟提供经验系数等诸多因素制约,不同算法间的结果可达一倍以上的差别。
  为了解决和提升毫米波雷达获取云物理特性的准确性,团队成员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变化观测站(SACOL)引进的先进云雷达,开展了近十年的连续观测研究,提出了一套云水含量、质量吸收衰减和衰减前后雷达反射率因子间相互协调、自适应的反演新方案。该方案以雷达探测的云底反射率因子为锚定值,以云中反射率因子、云水含量与云滴有效半径之间的数理关系为纽带,在自适应过程中得到准确的云滴有效半径。该方法的结果与飞机原位观测和星载被动遥感产品对比证实,新方法较传统经验方法的误差可降低60%以上,显著提升了云雷达与其他主、被动遥感云特性探测结果的一致性(如图1所示)。
  文章第一作者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21级博士生杜佳璟,通讯作者为葛觐铭教授,黄建平院士作为合作作者指导了该项工作的开展。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42275076)和重大研究计划(91937302)的资助。
图1新方法反演云滴有效半径及光学厚度结果准确性对比验证